摘要

新冠大流行凸显了有效公共卫生策略应对传染病的重要性。本研究通过分析伊朗赞詹省(2020.2-2021.9)39,739例住院病例数据,结合描述性与地理空间分析,揭示了流行病学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女性占比52%,发病率较高,男性死亡率更高(7.86% vs. 7.80%)。城市区域特别是省会成为热点,患者密度达20,384例/10 km²。HIV/AIDS(OR:4.85)、慢性肝病(OR:3.6)等基础疾病显著增加死亡风险,使用呼吸机死亡风险最高(OR=91)。疫苗接种显著降低死亡率(完全接种者6.3% vs 未接种者8.1%)。空间分析表明人口密度与流动性是传播关键因素。研究强调需将空间与流行病学数据整合以提升大流行准备能力,建议加强城市热点干预、早期检测系统及高风险人群优先接种疫苗。

引言

世卫组织于2020年3月宣布新冠为全球卫生紧急事件,该疾病症状涵盖从轻度发热、咳嗽到严重呼吸困难。基础疾病患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更易发展为重症。研究显示个人防护装备使用可有效减少病毒传播。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可揭示疾病高发区域与脆弱人群,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伊朗疫情数据显示,2024年2月累计确诊762万例,死亡14.6万例,疫情传播受人口密度、高风险聚集区等因素影响。美国底特律、英国与意大利的研究表明,年龄、性别、肥胖、肾病等共病因素与重症风险相关。

方法

研究区域

赞詹省位于伊朗西北部(36.5018°N, 48.3988°E),面积22,164平方公里,下辖8个县48个农村区,2016年人口约106万。

数据收集

数据来自伊朗医疗护理监测中心(MCMC)18个月记录的39,739例住院病例,涵盖性别、年龄、居住地、合并症、症状、疫苗接种等变量。采用标准化质控协议,缺失数据通过均值填补处理。

统计分析

使用Anderson-Darling检验验证数据正态性,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通过单变量与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死亡风险因素。

空间分析

采用核密度估计(KDE)与局部莫兰指数(LMI)分析病例空间分布。地理坐标投影采用亚洲-北兰伯特等角圆锥投影系统,病例地址通过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

结果

流行病学特征

总死亡率7.83%,女性占比52.6%。87%病例来自城市区域。女性平均年龄(55.17±20岁)显著高于男性(54.28±21.5岁)。45-59岁年龄段病例与死亡数最高。

临床特征

咳嗽(47%)与呼吸困难最常见,联合症状死亡率最高。高血压(19%)、糖尿病(12%)、心血管疾病(10%)为常见共病,高血压患者死亡率最高(14%)。

时间趋势

经历5个疫情高峰,第五峰(2021.5-8)住院率最高(28.9%),死亡率6.5%。

死亡风险因素

呼吸机使用(OR=91)、艾滋病(OR=4.85)、癌症(OR=2.5)显著增加死亡风险。CT检查异常(OR=1.9)提示肺部损伤与死亡风险相关。

疫苗效果

接种者死亡率6.3%显著低于未接种者(8.1%)。两剂疫苗死亡率5.3%低于单剂(6.6%)。阿斯利康(8.7%)、国药疫苗(7.1%)效果差异显著。

空间分布

城市区域占病例密度的87%,省会与阿巴尔、霍拉马达雷县为高发区。核密度分析显示省会病例密度达20,384/10km²。

讨论

本研究首次在县域尺度揭示伊朗西北部新冠传播特征:城市化区域因人口密集成为传播热点,与德黑兰、马什哈德等大城市模式一致。疫苗接种显著降低死亡率,两剂疫苗对6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从87%降至5.3%。高危共病患者(HIV、肝病、血液病)需重点防护。空间分析提示需加强城市热点区域防控措施,包括交通管控、重点场所消杀等。研究局限性包括未纳入社会经济因素,未来需整合多维度数据提升模型预测能力。

结论

本研究揭示伊朗西北部新冠传播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城市化区域为防控重点。建议加强早期检测系统、扩大高风险人群疫苗覆盖、通过针对性宣传减少疫苗犹豫。研究为优化全球大流行应对策略提供了循证依据。

数据可用性

数据可通过通讯作者在合理请求下获取。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