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岁中进士,授凤翔府签判。刚到任时,有人劝他多积攒钱财。苏轼笑着说:"我这人啊,平生最烦钱财往来,你看我这肚子,装得下诗书,装不下金银。"一席话,道出了他的脱俗本性。
但宦海浮沉,岂是诗书清高就能应对的?王安石变法时期,朝堂上新旧党争激烈。一向心直口快的苏轼,写了《刑部郎中上书》,直指新法弊端。这份奏折像一颗炸弹,把他炸到了外地做官。
眼看着昔日同僚或步步高升,或锒铛入狱,苏轼选择了独特的处世之道。白天认真处理政务,晚上就约三五好友,或吟诗作对,或把酒言欢。
有一次,同僚问他:"你这样不觉得辜负了皇上的栽培吗?"苏轼边喝酒边说:"你看那天上的浮云,走得多自在。我就想做那片云,随风飘荡,不受羁绊。"
正是这种豁达的性格,让他在贬谪生涯中结识了形形色色的朋友。其中最特别的,就要数金山寺的方丈佛印了。
这个和尚,完全打破了苏轼对佛门清规戒律的认知。两人第一次见面,佛印就说:"东坡居士,久闻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个肉球。"苏轼哈哈大笑:"方丈,你这张嘴,怕是专门用来损人的吧?"
就这样,一个浪荡不羁的文人,和一个不拘小节的和尚,开启了一段千古奇缘。御史弹劾他骄奢淫逸?没关系,还有佛印陪他饮酒解愁。朝廷下达降职诏书?没问题,还能和佛印斗嘴解闷。
在那个党争激烈的年代,苏轼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一片天地。他不愿随波逐流,却也不会故作清高。他的诗词里装着豁达,笔下流淌着智慧,举手投足间都是超脱。
这位盛世浪子,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叫"八风吹不动,一扇打不开"。生活给他关上一扇门,他就在墙上开一扇窗,让诗酒趣味溢满整个人生。
禅意江湖:一个不一样的和尚
金山寺里,一个穿着破旧袈裟的和尚正在煮酒。寺院的青石板上,几个酒坛子东倒西歪,旁边还摆着几碟卤肉。这个和尚就是佛印,北宋最不像和尚的和尚。
有人问他:"出家人为何饮酒食肉?"佛印指着院子里一丛红梅:"梅花再美,也是一时。人活一世,何必被清规戒律束缚?"
北宋年间,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寺院里的和尚们,也不再过着青灯古佛、清茶寡饭的生活。佛教开始世俗化,僧人们有了更多生活情趣。
佛印就是这股新风气的代表。他不但精通佛法,还擅长写诗作画。寺院的墙上,挂满了他随手写下的诗句。有一首写道:"门前绿树朝朝绿,何用诵经求极乐。"
他常对前来参禅的文人说:"佛在尘世间,不在庙堂上。"这种直白的禅理,让不少人茅塞顿开。渐渐地,金山寺成了文人雅士常来的地方。
有一天,一位穿着官服的胖子来到寺院。佛印正在院子里喝酒,看见来人,直接说:"哟,这不是被贬的东坡先生吗?"这话本该让人生气,谁知那胖子哈哈大笑:"和尚,你这张嘴,又馋又损。"
从此,佛印和苏轼成了忘年交。两人经常一起喝酒吃肉,谈诗论道。有僧人说佛印违背戒律,他就指着苏轼说:"这是我的善知识,陪他喝酒吃肉,也是度人的方式。"
一年中秋,佛印邀苏轼赏月。两人坐在金山寺最高处,佛印突然问:"先生觉得这月色如何?"苏轼即兴吟道:"清光寒水共徘徊,随意东西任去来。"佛印听后,拍案叫绝:"东坡啊东坡,你这诗写得比月亮还亮。"
佛印的住处很特别,不像其他和尚那样整洁肃穆。房间里诗稿散落,墨迹斑斑。墙角摆着几坛女儿红,这是苏轼特意送来的。佛印说:"酒能消愁解闷,比那些经文管用。"
有一次,寺院来了个老学究,看到这场景就数落佛印:"出家人不该如此放荡。"佛印笑着说:"大德,你可知禅宗六祖说过什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这不正是在修行吗?"
更有意思的是,佛印还收了个小徒弟,比他更不守规矩。那小和尚整天跟着佛印学诗,学得一口伶牙俐齿。后来苏轼来访,被这小和尚怼得哑口无言的故事,在江南文人圈里传为笑谈。
佛印的生活方式,引来了不少非议。有人说他不像和尚,他就吟诗一首:"谁道僧人须守律,满腹诗书也是禅。"这首诗后来传遍大江南北,连那些守旧的老和尚听了也直点头。
其实,佛印这种生活方式,正是北宋社会开放风气的缩影。他打破了人们对僧人的刻板印象,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何为真正的修行。
在他看来,修行不是把自己关在经卷里,而是在烟火人间中体悟人生。这种思想,不正是"佛在民间,佛即众生"最好的注脚吗?
棋逢对手:文豪与方丈的趣味人生
金山寺的后院里,常能听到爽朗的笑声。一个是朝廷命官的豪放笑声,一个是方丈的开怀大笑。这两个本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却成了最有趣的忘年交。
两人的相处方式很特别。不是枯坐谈经,不是严肃论道,而是整天互相打趣。在他们的交往中,妙语连珠,智慧火花不断碰撞。
有一回,苏轼和佛印一起去逛山。佛印一路上愁眉苦脸,对一个佛理问题冥思苦想。苏轼瞧着扫兴,正巧看见河边有条狗在啃骨头,灵机一动,打趣道:"狗啃河上骨。"
这句话一语双关。"河上"和"和尚"谐音,说的就是佛印像条狗一样啃着佛理的骨头。佛印听罢,不慌不忙,从袖中掏出一把苏轼题过诗的扇子,随手扔进河里。
看着扇子顺水漂走,佛印悠悠地说:"水流东坡尸。"这"尸"字和"诗"同音,暗指苏轼虽为官却不思进取,整天写些无用的诗词。
两人你来我往,谁也不让谁。但这种互怼从来不伤感情,反而让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
一年秋天,苏轼在院子里种了棵橘子树。佛印来看,说:"东坡啊,你种这树做什么?"苏轼答:"等结了果子,请你尝尝。"佛印笑道:"那要等到明年,你不怕到时候已经被贬到更远的地方?"
苏轼听了,不但不恼,反而感慨:"和尚,你这张嘴,比那些朝廷大臣的奏折还毒!"两人相视大笑。
有次下雨,佛印来找苏轼。路上泥泞,他的僧袍沾满泥巴。苏轼看见就说:"大师,你这是从哪个泥坑里爬出来的?"佛印扫了眼苏轼圆滚滚的肚子:"我是从泥坑里爬出来的,你是从酒缸里泡出来的。"
这种斗嘴的场景,几乎天天都在上演。有人不解,问苏轼:"您堂堂朝廷命官,为何总和一个和尚厮混?"苏轼答道:"这是知己,懂不懂?"
在苏轼看来,佛印是个可以倾心交谈的人。他们之间没有世俗的利益纠葛,只有纯粹的精神交流。这种友谊,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是难得的。
佛印也常说:"东坡是个通透的人。"有次,他们在院子里对月饮酒。苏轼醉眼朦胧,说:"和尚,你说这人生是个什么东西?"佛印举起酒杯:"就是你我现在这样,不负春光。"
两人的对话常常充满禅意。一日,苏轼问:"大师,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尊佛。"苏轼不甘示弱:"那我看你像坨牛粪。"佛印不恼不怒,只是笑笑。直到多年后,苏轼才明白这其中的禅机。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北宋文人圈子里传为佳话。有人说他们是疯子,有人说他们是智者。但在苏轼和佛印看来,这就是最自在的生活方式。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分身份地位,不拘形式套路。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能找到一个知心朋友,本身就是一种福分。
这大概就是宋朝人常说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一语成谜:机智小和尚的妙答
"秃驴何在?"一个洪亮的声音在金山寺回荡。这是苏轼来找他的老朋友佛印,可这一嗓子喊出去,却碰上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对手。
那天寺院里静悄悄的,只有一个小和尚在院子里扫地。这小和尚看上去也就十二三岁,却一点不怯场,抬头看了眼苏轼,轻飘飘地回了四个字:"东坡吃草。"
这四个字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原来佛印正在东边的山坡上,牵着一头驴在吃草。而苏轼的字号正是"东坡",这小和尚是在说:你这头驴在这瞎嚷嚷什么?
这个回答,不仅巧妙地指明了佛印的位置,还暗讽了苏轼的无礼。一个小小年纪的和尚,竟能想出如此机智的对答,连苏轼这个文坛泰斗都自叹不如。
这个小和尚是佛印的得意门生。平日里跟着佛印学诗词,耳濡目染,学会了他师父的快人快语。寺院里的僧人都说,这小和尚比他师父更有一套,骂人不带脏字,讽刺不露锋芒。
苏轼后来常拿这事打趣佛印:"你这徒弟,比你还能说。"佛印笑道:"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小子迟早要把我比下去。"
不过,最让人拍案叫绝的还是那天佛印和苏轼的一场对话。两人盘膝而坐,谈着佛法。苏轼突然问:"大师,你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佛印笑着说:"苏大学士像尊真佛。"苏轼听了不服气,反呛道:"你说我像佛,我倒觉得你像坨牛粪。"
佛印不答,只是微笑。这一笑让苏轼纳闷了好几天,直到他把这事告诉妹妹苏小妹。苏小妹一听就乐了:"哥哥,你可知佛家讲'心即是佛'?佛印说你是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说他是牛粪,恰恰说明你心中装的是牛粪啊!"
这下苏轼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又被这对师徒给上了一课。这种智慧的较量,不是单纯的斗嘴,而是禅意的交流。
有趣的是,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开后,竟成了考验人智慧的谜语。后人常问:"苏轼在寺院喊了什么,小和尚怎么回答的?"答对的人,才算是懂得其中的妙处。
这些对答,看似是即兴的玩笑,实则暗含深意。它告诉我们,智慧不分年龄,机巧无关地位。一个小和尚能对付一个大文豪,靠的就是这种灵活的思维。
后来苏轼在《题金山寺》中写道:"禅房花木深,日午钟声绝。谁知世外人,久住尘世界。"这首诗似乎也在回味那些在金山寺的日子,那些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对答。
这些故事流传千年,至今读来仍让人拍案叫绝。它们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机智,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包容与开放。在金山寺的一隅,文人和僧人,在诙谐的对答中,演绎着最精彩的人生。
有人说,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幽默中见智慧,在调侃中显风骨。无论是苏轼、佛印,还是那个机智的小和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种独特的智慧。
结语
历史长河中,苏轼与佛印的交情令人动容。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超越身份地位,跨越信仰藩篱。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还能找到这样纯粹的友谊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
《东坡全集》
《宋史》
《五灯会元》
《禅林僧宝传》
《苏轼年谱》- 孔凡礼
《苏轼传》- 朱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