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新加坡是亚洲各地移民的后代组成的社会,新加坡人原本的家庭用语未必是主导的通用语如英语,甚至是各自的母语。这些年来,由于政府语言政策的实行[13]而使新加坡人接触于更占优势的语言,导致新加坡的家庭在一代或两代人后,经历家庭用语的变化。

汉族语言

编辑

汉语是最常使用的家庭用语,由51%的人口使用。[19]下表列出1990年和2000年新加坡华族居民人口分布的家庭用语及其改变,有华语、其他汉语方言以及英语。

5岁以上的华族居民人口在家中最常使用的语言[22][23]

家庭用语

1990年

200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总计

188万4000

223万6100

100.0

100.0

100.0

英语

36万3400

53万3900

19.3

23.9

32.6

华语

56万6200

100万8500

30.1

45.1

47.7

汉语方言

94万8100

68万5800

50.3

30.7

19.2

其他

6400

7900

0.3

0.4

0.4

华语

编辑

主条目:新加坡华语和新加坡式华语

华语大致上是新加坡华族社会的通用语。[24]华语是新加坡华人的指定母语或“民族语”,牺牲了其他汉语言的使用。新加坡由英国殖民统治的1920年代,华语引进了新加坡,在新加坡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华校日渐增加。[25]

1979年,政府大力推广华语,推出讲华语运动。当时总理李光耀指出,选择华语是为了以单一语言,将华族社会统一起来。[26]虽然有如李这样的政治家认为华语的地位可能超越英语,[27]但是现实中的一些证据却与他的理论背道而驰。[28]但不管如何,由于中国的经济崛起以及中国大量移民新加坡,华语在新加坡的地位还是在日渐上升的。[29]今日,总体来说,华语仍然被看作是保持与中华文化的联系的方式。[24]

其他汉语言

编辑

参见:新加坡福建话、福建话对新加坡华语的影响(英语:Hokkien influence on Singaporean Mandarin)和粵語在新加坡的地位(粤语:廣東話喺星加坡嘅地位)

其他漢語變體,有时不准确地称为汉语方言,例如福建话(闽南语)和广东话(粤语)也存在于新加坡。在这些语言之中,直至最近的1980年代,福建话(闽南语)曾作为非正式的商业语言。[25]福建话不仅仅是新加坡华人之间的通用语,为了与占多数的华人沟通,马来人和印度人也广泛地学习福建话。

人口统计

编辑

参见:新加坡华人

潮州大厦拥有新加坡著名的潮州宗乡会馆义安公司。

福建人(閩南泉漳人)

新加坡福建话的第一批使用者,是来自中国福建省南部的移民。这个语言源自中国泉州和漳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部分地区目前正使用福建闽南话。闽南族群后裔(包括潮州人和海南人)在新加坡华族社会当中占多数。2005年,新加坡有1万7015户閩南家庭。其中,有27万3506人使用闽南话,现今在新加坡使用闽南话的人群包括多数的老一辈,一些中年人和小部分的年轻人。没受教育或低教育程度的老一辈和中年的新加坡闽南裔华人一般都操新加坡福建话(参杂马来语词汇的闽南话)。那些受高等教育的中年人和小部分的年轻人因为受到英语教育的影响及新加坡政府推广华语(標準漢語),加上新加坡政府长期严厉管制汉语“方言”的广播及广泛使用,失去了福建话的语言环境。为了学好闽南语,他们都在有线付费电视或网上接触过中國大陆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闽南语的流行音乐和电视节目,以及在脸书(Facebook)加入闽南语群组学习厦门话和台湾话,所以他们都操闽南语普遍通行腔調 (厦门话或台湾话)。

[22][30]

潮州人

2000年,新加坡华裔人口有21%是潮州人。[22]他们源自中国广东省东部城市,如潮州市、汕头市和揭阳市。2005年,新加坡有11万5107人使用潮州话为家庭用语。但是由于闽南话泉漳話影响力较大加上潮州话与闽南语泉漳話有一定的相似性的因素,有一些中年人和小部分的年轻人都改讲闽南語泉漳話。[30]

客家人

2000年,新加坡华裔人口有7.9%是客家人。[30]他们源自广东省东北部的客家地区。2005年,新加坡有3199户客家与其他少数方言组家庭。[30]

海南人

2000年,新加坡华裔人口有6.7%来自海南社会。海南人移民自中国海南省,大多数来自省份东北部。2005年,新加坡有3199户海南与其他少数方言组家庭。因为在新加坡使用海南话的人占少数,实际的使用者是使用新加坡少数汉语言的4万3343人当中的一部分。[30]

廣東人(廣府人)

2000年,新加坡华裔人口有15.4%是广东人。[30]大多数移民自中国广东省南部地区。广东话使用者是新加坡华人当中较大的群体,有13万6753人使用广东话为家庭用语。[30]

书面中文

编辑

参见:新加坡漢字

新加坡使用的漢字可分為三個時期:

1969年前:使用繁体字。

1969年至1976年:頒佈《簡體字表》,不同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漢字簡化方案》。

1976年後:完全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訂的简体字。1977年,新加坡停止再度简化汉字,终止简化长期以来造成的混淆。

虽然新加坡官方使用简体字,但亦不禁止使用繁体字。因此,招牌或广告图仍然使用繁体字,简体和繁体中文书籍也可在新加坡找到。新加坡的书法界仍然珍视以繁体字书写。

马来语言

编辑

13%的新加坡人使用马来语为他们的家庭用语。[19]

马来语

编辑

主条目:新加坡标准马来语

马来语(馬來語:Bahasa Melayu)被称为新加坡“国语”,以拉丁字母书写。[1]为反映新加坡马来文化,新加坡国歌、[31]新加坡荣誉制度和军事口令都是使用马来语。新加坡马来人,新加坡的原住民,一般上使用马来语。新加坡大多数的马来人使用马来语的柔佛—廖内方言,相当于西马来西亚和廖内群岛所讲的马来语。一些老一辈的新加坡华人、印度人以及欧亚人也会讲马来语,部分则会说“新加坡式马来语”,其与马来语的关系就像是“新加坡式英语”与英语的关系。

其他马来语方言

编辑

主条目:马来语克里奥尔语 § 新加坡和实里达语

巴刹马来语(馬來語:Bahasa Melayu Pasar;英語:Bazaar Malay),一种马来语的混合语,曾经是各种族使用的通用语,直到1965年新加坡独立,通用语切换至英语。[32]新加坡今日仍有1万名土生华人使用峇峇马来语(英語:Baba Malay),一种福建话和巴刹马来语的混合语。[33]

历史上,新加坡也曾经使用其他南岛语系语言(有时不准确地称为马来语方言)。它们包括爪哇语、布吉语、米南佳保語、巴塔克语、巽他語、波亚尼语、班查語,以及马来语方言,例如巨港方言、吉打方言、丁加奴方言等等。长年以来,这些语言及方言的使用已渐渐下跌,因为注重标准马来语,目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使用。马来语跟印尼语非常相似。

印度语言

编辑

参见:新加坡印度语言(英语:Indian languages in Singapore)

淡米尔语

编辑

2010年,新加坡总人口的9.2%是印度人。[34]大约三分之二的印度族人口是来自印度东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的淡米尔语使用者。[35]2000年,新加坡印度族人口有45.3%在家中使用泰米尔语,[36]2005年下降至约38.8%。[30]

学生可在学校学习淡米尔语为母语,但是由于某所学校的淡米尔学生比例很低,有几所学校不开办淡米尔语课程。这些学校的学生在Umar Pulavar淡米尔语言中心(UPTLC)上课,语言中心为没有淡米尔语课程的中学生提供淡米尔语(TL)、基础淡米尔语(BTL)、淡米尔语文学(TLL)以及高级淡米尔语(HTL),在放学时间教课。[37]Umar Pulavar淡米尔语言中心曾经是圣乔治淡米尔语中学,1975年关闭,后来正式成为淡米尔语言中心。[38]

其他印度语言

编辑

所使用的其他印度语言包括马拉雅拉姆语、泰卢固语、旁遮普語、印地语和古吉拉特语。

马拉雅拉姆语是马拉雅拉姆人的母语,他们是新加坡印度族社会当中的第二大群体,有印度族人口的20%(2万5000人)。马拉雅拉姆语属于达罗毗荼语系,源自印度次大陆的西南部海岸喀拉拉邦。

印地语学会是新加坡最大的印地语教育机构。上课地点在七个印地语中心,以及参与平行印地语计划(英語:Parallel Hindi Programme,简称PHP)的54所学校。所教学的包括新加坡正式的全面印地语教育,从学前至大学预科。[39]

欧亚语言

编辑

克里斯坦语

编辑

参见:克里斯坦语

克里斯坦语(Kristang)是新马一带的葡萄牙欧亚人使用的混合语。这个语言是葡萄牙殖民统治者将马来语、汉语、印度语及阿拉伯语的借词并入而产生的。当英国人接管新加坡时,克里斯坦语的使用逐渐下跌,因为葡萄牙欧亚人转而学习英语。今日,主要是年长者使用。[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