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肯定对第一集“桃园三结义”印象深刻。有人说,这个故事源于一块肉……
“出道”前的张飞在集市上卖猪肉,但是肉却吊在井里,上面还盖了一块大磨盘,言明谁能将这磨盘搬走,井中的肉任取。这时关羽出场,一把搬开了磨盘,取走了肉。张飞闻讯而来,与关羽一番较量,后来在刘备的劝解下,三人不打不相识,就有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那么,张飞为什么要将猪肉放在井里呢?
有人认为,张飞家境富裕,猪肉放在井里还盖上石板,主要是为了吸引英雄豪杰,这也和后面与关羽比武的剧情相合,还结交了两个兄弟。
当然,猪肉放在井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鲜。
古人没有冰箱,为了保存食物,一是用冰贮藏,比如大户人家修建的冰窖,既能储存食物,又能在夏季降温,但普通老百姓可没这条件。第二种就是水井保鲜,将食物放在木桶里,然后吊在水井中,利用井水的低温来保鲜。还有一种是加工处理,比如油浸、腌腊、风干、晾晒、烟熏等,延长肉类食物的保存期限,留以慢慢享用。而这种用盐或者其他香料腌制处理过的肉,也被视作肉脯的原始制作方法。
《礼记》中就曾有肉脯的记载,当时的周天子将肉脯作为宴请的菜肴。而在《论语·乡党》里也有“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集市上买来的肉脯他不会拿给家人食用。
另外,肉脯也被称作“束脩”,“脩”的本义为干肉、肉脯,也表示教学的酬金、酬劳,“束脩”就是十条干肉捆在一起。在古代,肉属于比较珍贵的食物,而孩子入学拜师时,家长们就会送上束脩作为见面礼,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谢。后来,束脩也代指学费,是学生入学时送给老师的酬劳。
现如今,生活水平极大提升,肉类保鲜的方法也更多,肉脯、肉干等也成了寻常可见的零食,且出现了多种口味、多个品牌,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不过,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大家也要注意辨别产品真伪,以防买到冒牌货。前段时间,江苏靖江警方就破获一起制售假冒品牌肉脯的案件,而已售出的假冒肉脯制品达124万余元。
高品质的猪肉脯,色泽棕红如玛瑙,泛出油亮的光泽,甚至还看得出猪肉纤维的走向,肉质紧实,香味浓郁,口感丰富,越嚼越香。而假冒肉脯制品不仅口感一般,食品安全也不达标,容易对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吃货们在购买时一定要选择正规渠道、认准正规品牌,避免上当受骗。同时,正规品牌商也可在产品包装上使用难以伪造的中准特征加密智能识别防伪标签,消费者只需手机一扫就可了解产品的真伪,同时还可获得其他附加的产品信息,如生产日期、生产厂家等,不仅方便消费者辨别,同时也方便市场监管人员监督检查,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而品牌商也可通过中准防伪溯源系统了解产品的各项数据信息,包括库存数据、销售数据等,对产品生产销售将有更高效的管控能力。
总之,不管是鲜肉,还是肉脯,食品安全问题不可忽视。现如今,科技的不断进步,冰箱、冰柜等的出现,大大延长了肉类食品的保质时间,也减少了有害细菌繁殖的可能。而肉脯等肉制食品也应遵守食品安全规定,让大众都能享受美味与安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