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笔记,写的是“羧”字,长相缘故,很多人容易将其错读为将音、俊音,这都是认字只认半边导致的。

实际上,“羧”为多音字,有suō(缩)、zuī两个不同的读音,两个读音对应的含义和用法也不同,稍后仔细看。

现在,先对上篇笔记所写的“亳”字做要点复习。

'亳'字的正确读音是bó,与'博'字同音,常见于地名'亳州'。它的甲骨文形象是高台上托举东西的样子,本义指的是都城内举行祭祀仪式的高台,后来扩展为指代古代的都城,如'亳城'、'亳水'。《说文解字》中提到'亳'字指的是京兆地区的杜陵亭,与商汤有关,商汤的都城有南亳、北亳和西亳之分。古代文献中'亳'和'薄'可互借,如《礼记》中的'薄社北牖'。'亳'也用作国名,指春秋时期的陈地,汉代的沛之谯县,晋代的南兖州,后周的亳州。

“亳”字要点,简单复习这些,如你想了解与之相关的更多内容,请翻看昨天笔记。

当“羧”字读音为suō时,与“缩”字同音,表示化学品名称,常见于各种工业品、药品、化妆品等名称当中,具体而言主要用于两种化学品当中:

①羧基:碳酸失去氢原子团而成的一价基;

②羧酸:烃基和羧基结合而成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如醋酸等。广泛地应用于染料、橡胶、药物、香料、塑料等工业中。亦称“有机酸”。

当“羧“字读zuī时(这个同音字,真是不好找,你能想到一个与之同音的字吗),表示古代一种毛织品,相传出自冉駹族。

《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传·西南夷传》:其人能作旄毡、班罽、青顿、毞毲、羊羧之属。

关于“羧”字,古字书记载比较少,《说文解字》没有收录,不过《康熙字典》里有记载,说:

【篇海】宗回切,音嗺。羊病也。【后汉·西南夷传】冉駹夷,其人能作旄毡,班,靑顿,毲,羊羧之属。【注】毲羧,未详。◎按篇海训羊病,非是。

书影如下:

《康熙字典》先引用《篇海》的观点说,羧指的是一种羊的病,具体是什么样的病没有提,但是编者后边又说《篇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接着,引用了《后汉书·西南夷传》的内容,讲冉駹族的人能制作各种毛织品,包括“羊羧”。这里的“羊羧”,指的就是一种羊毛织品,跟现代的羊毛制品有点类似,但更偏向于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皮毛织品。

人们将这个字错读为qiang音是有缘故的。

在化学品家族当中,还有一个字写作“羟”,是不是长得很像?

而羟字的读音为qiǎng,与常见字“抢”字同音,也就是羟基,由氢和氧两种原子组成的一价原子团,也叫氢氧基。

当然,羟虽有化学品名称的用法,但它也并非后起字。

《说文解字》有收录这个字,里边说:羟,羊名。从羊巠声。口茎切。